1、大地的電阻比導體的電阻大么?
大地的電阻是比較復雜的概念。大地可以看作是一個導體,但它的電阻率比常見的金屬導體高很多,而且一般情況下不是一個量級。當然,大地的電阻率受到土壤類型、濕度、溫度、化學成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,電阻率可能相差十倍甚至百倍。但是,如果考慮相同長度和橫截面積的銅導線和一定范圍內的大地,大地的電阻通常比銅導線電阻大得多,具體比較要根據大地的實際情況和所對比的導體類型來確定。

從宏觀角度來看,大地的體積巨大。當考慮接地問題時,電流流入大地,大地可以被視為一個幾乎無限大的導體。雖然其電阻率相對較高,但由于其橫截面積極大(理論上可視為無窮大),而且電流路徑的長度相對其巨大的尺寸來說很小,所以在很多實際情況中,大地的電阻在宏觀上是非常小的。

2、應該如何理解接地短路
要理解為什么即使大地的電阻比導體的電阻大,在電力系統中仍經常提到“接地短路”,需要澄清一些基本概念:
①如前面所說,雖然一般情況下,大地的電阻率確實遠高于導電材料如銅或鋁,但考慮到大地的巨大體積和表面積,它實際上可以提供一個相對低阻抗的路徑給電流。這是因為電阻不僅取決于材料本身的性質,還與導體的幾何形狀有關,特別是長度和橫截面積。地球的尺寸極其龐大,因此即使其電阻率較高,整體來看仍然能夠承載大量電流。
②所謂“接地短路”,是指電力系統或電氣設備在運行過程中,帶電部分與大地之間形成低電阻的連接通路,從而導致電流不經過正常負載而直接流入大地的現象。在這種情況下,電流找到了一條新的路徑回到電源,這條路徑通常包括大地的一部分。盡管大地的電阻較大,但由于它是廣泛分布的,并且在很多情況下與其他較低電阻的路徑并聯(比如專門設置的接地極),所以總的回路電阻可能并不像單獨考慮大地時那么高,在實際工程中,為了保證有效的接地效果,項目設計也會采取一系列措施來盡量減小接地電阻,使之符合保護要求。
或者說,大地也可以看作是一個巨大的電容器,視為它是可以吸收并儲存電荷的。當發生接地短路時接地點注入大地的電荷被不斷吸收,由于大地與接地點之間存在電位差,會導致電荷在大地中流動,就像給電容器充電一樣。因為大地電容非常大,所以即便是大量的電流也可以被吸收,這就是所謂的接地短路現象。
所以,綜上所述,“接地短路”這一術語并不是簡單地基于電阻大小的概念,而是綜合考慮了電流的實際流動路徑、電力系統的安全性要求以及保護機制的有效性等多個方面。
到此,對于“明明大地的電阻比導體的電阻還大,為什么經常說是接地短路?”的解釋就完了。